
泌尿道感染的症狀
正常新鮮的尿液顏色為淡黃色,透明無味,泌尿道感染時,小便看起來很混濁甚至出現血尿。常見症狀有頻尿、急尿、少尿、背、腰或腹部疼痛,以及排尿時尿道疼痛或灼熱感等,這些症狀或許不會全部同時出現,但當具有其中幾項症狀時,就要趕緊就醫,才能及早治療。如果有寒顫、發燒、頭暈、想吐等症狀,可能是腎臟受到感染,必須立刻就醫,甚至住院治療。排尿症狀:可能會出現頻尿(常常跑廁所)、尿急、尿液混濁、排尿時有灼熱
- 感或解尿時感覺疼痛,嚴重甚至會出現血尿。
- 感染相關症狀:可能會出現寒顫、發燒、腰背(有可能感染到腎臟)或是骨盆區域的疼痛(有可能感染到膀胱)。也有可能出現噁心、嘔吐等症狀。頻尿,顧名思義是指每日排尿超過八次,若是每天排尿次數超過十次就要趕緊諮詢醫生。
泌尿道感染進展
泌尿道感染是指泌尿道受到細菌、黴菌或其他微生物的侵入,下泌尿道感染指的是尿道炎及膀胱炎,症狀有解尿疼痛、頻尿、尿急、尿液混濁、血尿。膀胱炎甚至會引起骨盆區域的不舒服等症狀。當感染向上漫延,就會造成上泌尿道感染,會引發腎盂腎炎及腎臟化膿,此時有可能會引起腰痛,嚴重時引起全身性的感染症──敗血症。
泌尿道感染常見治病成因
泌尿道感染在女性遠較男性常見,常見的原因如下:
- 生理結構:女性平躺打開兩腿後,從上向下分別是尿道、陰道與肛門,坐姿或蹲姿時則為由前向後的順序。肛門排出的糞便是消化道的廢棄物,腸道有菌乃是正常現象。經尿道排出的尿液則是從血液過濾生成,理論上是無菌狀態。如廁後使用衛生紙如果從後向前,就會增加把肛門的微生物(可能是致病菌)帶到前方的陰道或尿道口的機會。家長在幫小女孩清潔或更換尿布時,也應注意清潔方向,以降低感染風險。此外,女性尿道口到膀胱僅距離3~4公分,致病菌也容易經由尿道侵入膀胱,導致膀胱發炎。
- 年齡:更年期女性因女性荷爾蒙降低,導致陰道或泌尿道的黏膜乾澀與脆弱,保護能力降低,致病菌較容易滋長,增加陰道和泌尿道感染的機會。
- 飲水太少:排尿時99%以上的細菌會被排出體外,可以有效降低泌尿道感染。如果水沒喝夠或經常憋尿,就會大幅減少排尿頻率、延長尿液停留在膀胱中的時間,細菌就趁此良機大量繁殖,容易引起膀胱發炎。
- 不潔或頻繁的性行為:女性在進行性行為時,容易將陰道和肛門間的微生物帶進尿道,就有機會擴散至膀胱內,且性交也可能造成組織不適,使尿道容易受到感染。國外醫學研究指出,使用部分避孕器材也須留意,例如:子宮帽、含有殺精劑的避孕產品,都有增加尿路(泌尿道)感染的機會,若要使用請務必遵守產品說明書。
泌尿道感染預防重點
- 女性需培養良好如廁習慣:排尿、排便後,最好由前(尿道口,無菌)往後(肛門,有菌)擦拭,且不要憋尿。
- 多喝水:透過多喝水、多排尿來減少膀胱中的細菌,降低感染機率,這是目前最基本有效的方式。
- 原花青素(proanthocyanidins)的食物:過去認為食用含有原花青素的食物能有效預防尿泌尿道感染,最廣為人知的是蔓越莓。因為原花青素可以抑制細菌附著在泌尿道黏膜的機會,同時降低細菌(例如:大腸桿菌)的鞭毛運動,進而預防泌尿道受到細菌入侵而感染。基本上這只有輔助作用,部分研究也開始懷疑是否真能以此有效預防。所以仍是建議以多喝水為主。市面上的部分保健產品可能糖分過高,糖尿病患者要斟酌使用。
- 優格:優格當中的好菌可增加腸道好菌數目,同時也有降低泌尿道感染可能,但也需注意產品的其他內容,糖尿病患者不建議食用糖份偏高的優格。
文章出處 : https://kb.commonhealth.com.tw/library/67.html